献县翰林教育培训学校(翰林教育石家庄)

有人说咱们定海人“会读书”,那可是由来已久。历数定海古代,“学霸”可真不少!    定海古代“学霸”可不少据现有掌握史料,实施科举制度的一千三百年间,定海共出三十九名进士﹙含一名状元﹚。1075年,昌国县建县学,开创了舟山群岛最早的教育历史。后来,翁洲书院、岱山书院陆续兴办。状元,就是明代的张信。至于一共出过多少名进士?各种资料说法不...

有人说咱们定海人“会读书”,

那可是由来已久。

历数定海古代,

“学霸”可真不少!

  

  定海古代“学霸”可不少

据现有掌握史料,实施科举制度的一千三百年间,定海共出三十九名进士﹙含一名状元﹚。

1075年,昌国县建县学,开创了舟山群岛最早的教育历史。后来,翁洲书院、岱山书院陆续兴办。

状元,就是明代的张信。

至于一共出过多少名进士?各种资料说法不一,浙江海洋大学副教授石一民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是:宋代27人,元代1人,明代3人(含1名状元),清代8人(含3名武进士),共计39人。

  状元 张信

  

张信,洪武二十七年(1394)状元及第,官为翰林院修撰,三年后,升为侍讲,正六品官员,但结局很悲哀,一般的解释是由于考试案。

洪武三十年(1397)二月,三年一次的会试在京城举行,朱元璋非常重视,安排刘三吾担任主考官。结果中榜的52人全是南方人。北方考生一怒撕了皇榜,砸了礼部大门。

张信奉旨复阅试卷,因不徇私情,坚持原则,触怒了朱元璋,惨遭弃市(在闹市执行死刑),年仅25岁。不久,朱元璋亲自出题,重新组织会试,结果录取的61人全都来自北方。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,第一次录取的全是南方人,被称为“南榜”,第二次录取的全是北方人,被称为“北榜”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南北榜案”。

张信屈死后,亲友把他的遗体从南京运回老家安葬,墓前竖有“状元张信之墓”碑。至于墓所在地,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。明代天启《舟山志》载,张状元墓,在城东北三里淡水坑之原;清雍正《宁波府志》记在定海城北三里淡水坑,即现在紫檀山庄附近;还有一种说法在普陀南岙鲁家园相隔一岭的山南(石牌楼下)。

  定海应氏家族出多名进士

  

  南宋绍熙四年(1193),学子应傃成为定海历史上第一位进士。大约在1205年,他辞官归里,在县令葛洪支持下,办起定海城里最早的书馆,使从学者多有成就。

  据说应傃四岁能背诵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当时在定海名气挺大,后来高中进士,更是开创了应氏家族的一个传奇。

  他的侄子应(亻繇)继承了应家良好基因,更了不起,他是南宋嘉定十六年(1223)进士,《宋史》有传的少数几个定海人之一,初授临江军(今江西樟树市)教授,后成京官,历任侍郎、翰林学士等职,官至参知政事(副宰相,正二品)。官做到翰林学士,已是皇帝的心腹了,做到参知政事,更是进入了南宋最高决策层。

  取得这番成就,和应(亻繇)受到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。他少年时在定海一私立学校读书,早年刻志于学,经史子集与百家传记无不研览,后又师从浙东儒学名家楼昉、楼钥,中进士前就名声在外。

  退休后回到定海,想想自己一生的风光,都是因为少年读书时打下的基础,因此他在自己的旧居建了一个书院,推崇理学的皇帝对属下的做法深为嘉许,亲自为书院起名“翁洲书院”,还赐了匾额。

 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,翁洲书院自淳祐九年(1249)建立,到明初因海禁内迁而毁弃,前后历经130多年。

  而应(亻繇)之侄应翔孙也是舟山书院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。光绪《定海厅志》记载,嘉熙元年(1237),应翔孙中神童科第一,查光绪《定海厅志》“选举”,他是昌国历史上第一位中神童科的人。这是应氏家族创造的又一项历史纪录。

  后应傃之孙应翼孙,以词赋入太学,景定三年(1262)中进士,仕至修职郎。

  

  定海的最后一名进士

  

  

  王修植,定海进士名单中比较有名望的一位,他与当时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袁世凯、严复等都有密切的交往。当过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总办,还创办近代报纸,传播新思想,是晚清定海的一位传奇人物。

小编从石一民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,王修植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俞樾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中进士,成为定海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。授翰林院编修,后任直隶候补道,深得直隶总督器重,委任其创办北洋水师学堂。曾草拟开铁路、设邮政、裁绿营、立学堂、废科举、开经济特科等十二章上奏,进言变法。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(1897~1902),王修植任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(今天津大学前身)总办,总理全校事务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他与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影响最大的维新派报纸《国闻报》,宣传新学,主张富国强兵,向西学习,社会上曾流传他放跑康有为、梁启超的传闻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王修植协办定海厅立中学堂和申义蒙学堂,次年病卒。著有《行军工程测绘》一书传世。

  

  善于读书是定海人的文化基因

  定海北宋建县后的100多年间,定海没有一人考中进士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,海岛受客观条件制约,教育事业落后于其他地方。

  两度海禁废县治,居民被逼内迁,诸岛多次被海盗倭寇骚乱盘踞,行政区划几经变更,定海教育事业几度中断,但定海人民的向学之心却久而弥坚。早在唐代建县之初,定海就创建了学宫。自宋至清,又陆续建立了虹桥、翁洲、蓉浦、景行、甬东、紫阳、延陵等多个书院和义学。

  

  1190年,昌国县令王阮建造状元桥,以状元名桥,这反映出当时父老某种渴望心理。这之后,定海学子总体素质有了长足进步,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应傃荣登进士。

  为劝学励志,定海人在城东门内修建了奎光阁、文笔塔和砚池;为旌彰乡贤,桑梓乡亲1910年将孕育了平石岭“陶家三贤”的故土命名为“景陶乡”(现马岙)。此外,定海还建立了贡士庄田制度,专门用来资助读书人诚心求学;对在庙学读书的人不得非礼骚扰;孩子上学,称启蒙老师为“开笔先生”,尊为父辈,永坐上位……正是在这些敬教劝学的风俗影响下,定海形成了敦厚善良、劝学兴教的社会风尚,培养了一批批有真才实学的人物,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。

  在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崇文厚德,使向学之风绵延不灭,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。

最后,在等待成绩的同时,

小编祝各位高考学子,

分数UP UP UP,

都能金榜题名,如愿以偿!

  

  编辑:王樱燃

  来源:舟山日报

相关推荐